调整需要跨越几座山
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1-07-29
历经了“十一五”的高速增长,“十二五”中国针织业开始步入深度调整期。在这场变革中,企业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?

历经了“十一五”的高速增长,“十二五”中国针织业开始步入深度调整期。在这场变革中,企业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?而政府又该为行业营造怎样的外部环境,来促进这个民生产业、支柱产业的跨越?辞旧迎新之际,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对于一些热点话题阐述了他的思考。

  新年展望
  记者:企业目前的情况如何?
  杨世滨:据我们掌握的情况,今年企业普遍延长了春节假期。不少企业存在今年前3个月订单不足的状况,因为是提前接单,这就意味着整个上半年的生产将不很乐观。
  记者:去年传言,纺织行业1/3的中小企业倒闭,今年会不会出现这种状况?
  杨世滨:针织行业的生产工艺不同于棉纺、化纤,企业能灵活掌握生产节奏,如果市场不理想,他们就关门,形势好转后继续经营,不用顶着亏损生产。这部分企业生产周期的调整,不能用倒闭来界定。但总体来看,行业的洗牌是难免的,一些大企业会并购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。然而,如果出现大量中小企业歇业的情况,就会涉及到就业。
  内销市场
  记者:由于欧美经济不景气,加上中东时局动荡,外销市场受到较大冲击,您如何看待今年的内销市场?
  杨世滨:内销市场是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,今年内销市场的经营困难也比较多。物价上涨,导致人们花钱比较谨慎,大家会对手头的钱看得更紧,食品是刚性支出,服装等支出可能会减少。房地产由于国家推出限购措施,抑制了需求,但人们仍会为此而攒钱。
  记者:去年服装大幅涨价,今年会不会出现这种状况?
  杨世滨:参考美国服装市场,20年终端价格没有太大变化。服装的赢利有一个边际效益,刚上市时几乎没有折扣,随着时间的推移折扣越来越大,然后再推出新产品来刺激市场。单纯的一味涨价,对市场是有损害的。就以羽绒服为例,现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三四百元一件的羽绒服了,动辄一两千元,本来有购买计划的人都被吓退了,人们在无意识中就缩减了购买的次数。对市场来说,虽然销售的金额很重要,但数量也是刚性的,还是要依靠一定数量的增长来维持正常运转。
  研发投入
  记者:据说有些企业因为资金吃紧,减少了研发投入,这对行业创新会不会产生影响?
  杨世滨:今年针织企业的投资普遍偏紧,各项费用都有所缩减,但研发是有周期性的,包括中期研发和短期研发,总体来看不会出现大问题。而且从研发的角度来看,大企业的实力会强于小企业,这也会促进行业的洗牌。
  记者:资金吃紧会影响高端产品的开发吗?
  杨世滨:正像我刚才所说的,影响不是太大,有市场需求的东西,企业会有投入动力的。什么才是好的高端产品呢?我认为只要有利润的就是好产品,大众消费品中,也有高端产品。
  原料价格
  记者:去年棉价波动对产业链带来冲击,今年情况又将如何?
  杨世滨:深究一下去年棉价波动的原因,棉价的上涨真的是市场造成的吗?其实去年供需市场并没有发生那么大的变化,不能回避有政策影响的因素。我们希望政府能让纺织企业合理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,现在国际棉纱价格比国内便宜5000元/吨。我国还没有放开棉花进口,说是要保护棉农利益,但事实是去年棉价大涨的时候,棉农并没有挣钱,相反,放开进口限制,不要用太多“有形的手”来干涉,棉花市场会逐渐回归到中轴线上。
  记者:棉价的波动对哪些企业影响大?
  杨世滨:影响的大小跟纤维耗用量的多少有关,从量到量的企业所受的影响就比较明显。原料成本的传递不是呈正比,对上游原料企业的影响可能是100%,而传导到终端,每件服装的原料成本在整个价格体系中可能只占5%。所以,去年我们在跟企业交流时,有些对原料价格的变动没有多大感觉。对于做终端产品的企业来说,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。
  产业转移
  记者:现在企业产业转移的动作频频,针织行业的状况如何?
  杨世滨:在困难的境遇中,最现实的是要保持稳定。但随着劳动力、能源、土地等各项成本的上升,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不失为明智之举。我们不是在鼓励做大搬迁,染整和织布,企业可以转移其中的一部分,利用当地资源,对冲成本。
  记者:现在针织企业走出中国,在东南亚设厂的多吗?
  杨世滨:有不少企业已经迈出了向东南亚转移的步伐,在孟加拉、柬埔寨、越南等国家设厂,如即发、东渡、云幅、AB、旭荣等等。他们将织造转移出去一部分,染整由于设备、工艺等复杂程度高,目前能够真正实现转移的还较少,下一步企业转移的速度会加快。
  小微企业
  记者:尽管宏观环境不乐观,但国家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,这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针织行业来说,是不是一个利好因素?
  杨世滨:政策不错,关键在于落实。小微企业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资金问题,他们面临人才、研发、市场推广等一系列难题,最后通过资金来表现。他们或许会说:“我们没钱招揽人才,没钱投入研发,没钱做市场推广。”但其实这不是本质性问题,大企业经常投资项目,相比较之下,他们更需要贷款来解决资金周转。
  记者:您觉得对于小微企业来说,如何扶持更加有效?
  杨世滨:要解决他们的这些问题,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大公共服务,比如组织培训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、开发共同市场等等,都可以做,这对他们来说更加切实有效。
  生态环境
  记者:去年针织行业理事会上,您提出,“十二五”要培育千亿元的产业集群,您如何看待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?
  杨世滨:大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起来比较有意思。去年针织行业出现了宁波申洲这样产值达百亿元的大企业,山东即发去年产值只有80亿~90亿元。但宁波只有申洲一个这样的大企业,在其产业园区周围产业链都不配套,当地政府给予了诸多扶持政策。即发虽然产值现在还比不上申洲,但其所在的即墨地区已形成了一个产值达500亿元的产业集群,周围有诸多中小企业,形成了一个生态环境。这就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意义,但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还在动摇,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。
  记者:去年不少企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,针织类产业集群是如何解决的?有没有成功的样本?

  杨世滨:山东枣庄和广东省中山小榄这两个集群都没有大企业,但他们在融资方面运作得比较好,一个拿到了地方粮票,一个拿到了全国粮票。枣庄去年争取了3亿元的封闭贷款,如果执行得好的话,今年的额度会更大。